獨立做產品,做一個,還是做多個找爆款?
在首款產品樓里App宣傳的時候,遇到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:這個產品不行,直接開始下一個,做上十幾款產品,才可能找到爆款的感覺。
說法非常認可,但自己的想法比較另類。
個人更傾向于把一款產品做成,而不是持續出新產品,然后期望有1-2個爆款。
在首款產品上經歷過毒打后,直接斷崖式的理性起來了,至少第一階段感性狀態居多,說白點就是想當然的幻想。
兩個說法的關鍵差異是:專注深度還是探索廣度。
不過共同點也很明顯,需要摸準需求場景,快速開發一個最小版本的產品,并且把產品曝光在用戶視野內,分析真實的轉化效果,基于用戶反饋來確定優化方向。
不管是產品,還是開發者自己做產品的能力,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總得有一個嘗試,驗證,迭代,沉淀的過程。
道理是這樣說的,但是上手后做下來,極有可能因為摸黑找路,導致偏航的結果。
? 做一個產品策略,偏感性
? 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,深度的投入在一款產品上,預期是做出雙方滿意的高質量產品,可以持續積累垂直領域的經驗和知識,容易在開發者和用戶之間建立聯系,從而形成一定的競爭壁壘。
? 經典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,風險不夠分散,產品的驗證周期過長,如果方向和定位錯誤,所有的付出可能都是白搭。
? 做多個產品策略,偏理性
? 快速開發和推出多個產品,通過市場的真實反饋,更有概率找到準確的方向,然后再重點投入其中少數的產品,經典的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分散風險,可以積累不同領域的經驗。
? 時間和精力分散在多個產品,功能普遍停留在淺顯的表層,半成品自然很難長期留住用戶,并且運營,推廣,維護的成本都很高。
? 可行性分析,客觀和主觀
1?? 客觀主要分析市場:當前AI能力的加持下,可以在0-1的過程中,快速拿出三五款輕量級的產品,從廣度中找到方向后再聚焦深耕。
2?? 主觀只看個人追求:以自己的想法為例,不管是已發布的樓里App,還是正在開發的樓里Web網站,目的都是踩人工智能的風口,并且把產品當成一個長期的IP去維護,里面的功能模塊就是內容,根據實際情況迭代更新,直到產品做成,或者做不成選擇放棄。
做選擇的時候,個人不習慣非一即二的單選邏輯,更多是在理性的嘗試,和主觀的追求方向上,找到比較自洽的平衡點,當然不管哪種路線的選擇,都可能面臨適可而止,重新導航的難題。
PS:《獨立開發者》知識庫已開源,公眾號私信「樓里」免費獲取。


做首款產品的時候,遇到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:這個產品不行,直接開始下一個,做上十幾款產品,才可能找到爆款的感覺。